您好!欢迎光临青岛脑病康复医院官方网站!
设为首页 | 收藏本站
0532-87821222
康复治疗咨询:

13210889687
住院预约热线:

皮亚杰儿童认知发展理论在特教领域的应用——认知提升改善刻板行为(1)



1.jpg


1

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隘是自闭症的两大核心障碍之一。表现为:强迫或仪式性的行为模式,如小汽车只摆直线玩,搭积木只搭单一固定的颜色;重复的行为,如不停地开灯、关灯;过分专注于某一两项活动或物品的某一两项特征,如不会玩玩具,只是敲敲打打,喜欢看轮子,风扇;自我刺激行为,如不自觉的拍手、转手、转圈。


上述行为通常被认为是自闭症儿童的异常行为,而且会影响自闭症儿童的注意力和学习。这种观点认为重复刻板行为以及兴趣狭隘是自闭症特有的症状,是自闭症儿童的病症,是孩子出了问题,需要纠正。

2.jpg

2

然而,笔者在多年的特教实践中观察发现,除了自闭症儿童,其他类型的特殊儿童,如:婴儿痉挛症、智力低下、发展发育迟缓、唐氏综合症、各种基因病、各类型脑瘫儿童(下文统称其他类型特殊儿童),也会出现重复刻板行为和兴趣狭隘(下文简称刻板行为)的表现。


笔者进一步结合皮亚杰儿童发展心理学与发生认识论,以及蒙台梭利教育法的敏感期概念,对观察结果进行理论分析发现,自闭症儿童及其他类型特殊儿童的刻板行为是儿童认知发展的阶段性表现。


因此,刻板行为属于认知行为,是儿童在进行认识活动。推进儿童认知不断发展,刻板行为会逐渐减少直至消失;不恰当的处理方式会让认知行为固化,形成刻板行为。

3.jpg

3

上述观点可以称之为刻板行为的认知发展论。儿童的认知阶段处在婴儿期的时候,会表现出各种感官的探索,比如通过看动态的物品做视觉探索,通过触摸各种材质的物品进行触觉探索,通过制造声音进行听觉探索。当感官得到发展,这些感官探索的认知行为就会减少直至消失。


这时的儿童发展到了幼儿期前段,他们不再对感官刺激感兴趣,开始对物品感兴趣,开始热衷于指给大人看各种物件,问大人(可能说出来,可会通过嗯啊的声音表示)这是什么,那是什么。


这就到了建立概念的敏感期,是教孩子认识东西建立概念的时候了。认知发展了,感官刺激行为就消失了。

4.jpg

4

类似的,儿童的敲敲打打的行为、扔东西倒东西的行为起初都是认知行为。儿童敲敲打打已经开始思考自己与周围环境的关系,扔东西倒东西是在探索物我空间关系。


一些惯常的做法有:硬阻断,强行让孩子停下刻板行为;软阻断,通过各种方式吸引注意力;软切换,转移兴趣点。然而这些方式对刻板行为几乎没有效果,家长让孩子做别的事情,转移注意力,孩子还会继续扔东西。硬阻断甚至会强化这些行为,有些孩子会故意看着家长扔东西。


新的认知行为没有发展出来,原有的认知行为还会继续,进而成为刻板行为。

5.jpg



总之,刻板行为作为一种认知行为,具有如下特点:

顺序性,属于某个认知发展阶段,存在发展的先后关系;

重复性,需要一段时间的反复,才能消化吸收环境刺激;

发展性,只有而且能够发展出新行为替代原有行为;

自发性,儿童先天就愿意的主动认知活动。


6.jpg

排版:潘潘    文案:尤嵩    审核:陶明军

20230317



分享到: